科普专家:王肖建 何琳

科普单位:河北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

在孕期,准妈妈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医疗决策,其中医学放射检查就是一个令人关注且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医学放射检查在诊断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对于孕妇这一特殊群体,需要仔细评估其潜在风险,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孕期医学放射检查的常见类型及原理

孕期可能会接触到的医学放射检查主要包括 X 射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核医学检查。

X 射线检查是通过让 X 射线穿过人体,不同组织对 X 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从而在胶片或数字探测器上形成影像。CT 则是利用 X 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获得更为详细的内部结构图像。MRI 是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它不涉及 X 射线辐射。核医学检查是将微量的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通过检测其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诊断疾病。

放射检查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是一个极其精细和敏感的过程,不同孕周的胎儿对辐射的敏感性有所差异。

在受孕后的 0 - 2 周,这一时期称为“全或无”阶段。此时,如果辐射剂量极高,可能导致胚胎死亡,引发自然流产;若辐射剂量未达到这一严重程度,胚胎通常能正常发育。

受孕后的 2 - 8 周是器官形成期,胎儿对辐射较为敏感。这期间的辐射暴露可能导致器官发育异常,引起胎儿畸形。

受孕 8 - 15 周,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辐射的敏感性增加,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智力障碍。

受孕 16 - 25 周,胎儿的性腺对辐射较为敏感,可能增加未来患生殖系统疾病和癌症的风险。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这些风险的发生并非仅仅取决于辐射暴露,还与辐射剂量的大小密切相关。

辐射剂量与风险的关系

一般来说,单次诊断性的 X 射线检查,如胸部 X 光、四肢 X 光等,胎儿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通常非常低,远远低于可能导致不良影响的阈值。而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但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扫描参数,尽量减少辐射剂量。

研究表明,胎儿接受辐射剂量低于 50 毫戈瑞(mGy)时,致畸和严重智力障碍的风险极低。大多数诊断性放射检查所导致的胎儿辐射剂量都低于这个水平。例如,一次胸部 X 光检查胎儿的辐射剂量约为 0.0005 - 0.01 mGy,腹部 X 光约为 1 - 2 mGy,头部 CT 约为 10 - 50 mGy。

如何评估风险

评估孕期医学放射检查的风险,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孕周。如前所述,不同孕周胎儿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孕周越小,潜在风险可能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孕早期就绝对禁止放射检查,而是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利弊。其次是检查的部位和类型。例如,胸部 X 光检查对胎儿的辐射剂量远低于腹部和盆腔的检查。MRI 检查由于不使用 X 射线,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使用钆对比剂)仍需谨慎。此外,还需考虑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如果孕妇患有严重的疾病,如急性肺炎、严重外伤等,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母体和胎儿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此时即使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进行必要的放射检查也是合理的。

决策指南

在决定是否进行孕期医学放射检查时,医生和孕妇应共同参与,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如果孕妇的病情较轻,不进行检查对母体和胎儿的健康影响不大,且可以通过其他非辐射性的检查方法(如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等)获得诊断信息,那么应优先选择这些替代方法。但如果孕妇的病情危急,如疑似急性阑尾炎、肠梗阻、严重的肺部感染等,不进行放射检查可能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应在采取必要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放射检查。在进行决策时,医生会详细向孕妇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可能的辐射剂量、潜在的风险和益处,并根据孕妇的意愿和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孕妇也可以与家人充分讨论后做出决定。

防护措施

如果确定需要进行孕期医学放射检查,以下防护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胎儿的辐射暴露:

1. 腹部铅屏蔽:在检查过程中,使用铅围裙或铅板覆盖孕妇的腹部,阻挡射线直接照射胎儿。

2. 优化检查技术:医生会根据孕妇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参数,如降低 X 射线的能量、减少扫描范围和时间等,以降低辐射剂量。

3.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尽量减少同一部位的多次检查,以降低累积辐射剂量。

检查后的随访

即使进行了辐射剂量较低的放射检查,孕妇在后续的孕期中仍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唐筛、大排畸等,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任何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孕期医学放射检查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但不应过度恐惧。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综合考虑孕周、病情、辐射剂量等因素,权衡利弊,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在保障孕妇健康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希望准妈妈们能够以理性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孕期可能遇到的医学检查,为自己和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声明:发布该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吴英兰